一、概述
在2008年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及汶川特大地震發(fā)生后,中國移動從抗災減災和搶修保通入手,綜合空中和地面的方案,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為進一步提高移動通信網絡應對重特大災害等突發(fā)性事件的能力,中國移動創(chuàng)新性的提出了抗災型超級基站的概念,做出了有效的嘗試。
二、研究設計思路
中國移動針對特大災害發(fā)生后局部地區(qū)通信受損嚴重甚至阻斷的情況,從抗災減災保障指揮通信入手尋找一種防止通信全阻的解決方案。中國移動針對近50年來各類自然災害分布情況及對通信設施的影響進行調研并分類,重點研究了地震、水災、臺風、冰雪等4類災害對通信設施造成的損毀和影響,有針對性地提高了基站通信設備、電源、傳輸、土建、安裝工藝等建設標準,建設出一種新型的抗災超級基站,力爭做到“地震震不倒、洪水淹不著,臺風吹不垮、冰雪凍不壞”。目前,中國移動已經在全國部署建設了超過1500個抗災超級基站,云南本地已部署建設了82個超級基站?篂某壔揪哂幸韵轮饕攸c:
一是超級基站采用光纖+衛(wèi)星的雙路由傳輸鏈路,在通信傳輸光纜因災中斷的情況下,可實現與衛(wèi)星通信的自動切換;
二是超級基站的土建建筑標準比當地設防烈度高一度,其相關基站和配套設備均滿足工信部的抗震測試標準;
三是抗震性基站的天饋線通過改進、加固,大大提高了抗風、抗震等能力;
四是抗震型超級基站配置大容量蓄電池和自啟動油機,增強了蓄電池的供電能力,能夠在斷電、斷傳輸的情況下保障通信,進一步提升公眾通信網絡應對突發(fā)事件的能力。
三、抗災超級基站建設方案
超級基站重點應對最常見對通信網絡影響最大的地震、冰雪、臺風、洪水等4類自然災害。超級基站盡量結合現有基站選址,按照改造方式建設,提高基站傳輸、電源建設標準等,增強基站抗災害損毀能力,從優(yōu)化設備配置、傳輸手段、電源配置、機房土建、加固工藝等多方面提高超級基站的通信可靠性。
1.抗災超級基站建設標準
抗災超級基站建設標準包括現網基站技術改造、光傳輸系統(tǒng)改造、衛(wèi)星電路網建設、電源設備改造、土建改造、應急基站選址和通信設備抗震加固改造等要求。
(1)無線系統(tǒng)
無線主設備按照平戰(zhàn)結合的原則,平時基站按照正常功率設置,災時通過遠程調整功率,使其達到最大的覆蓋能力。基站主設備選用低功耗設備,災害發(fā)生后停電時通過遠程調整載頻,提高油機、蓄電池供電時間。
。2)傳輸系統(tǒng)
傳輸主要采用光傳輸環(huán)網保護方式,抗震和抗洪超級基站安裝衛(wèi)星通信備份傳輸系統(tǒng),具備光傳輸與衛(wèi)星自動切換功能。通信傳輸在光傳輸中斷的情況下,自動切換到衛(wèi)星電路。
(3)電源系統(tǒng)
配置大容量蓄電池組為應急載頻提供較長后備時間,機房內配置固定油機。在油機、電池配合使用的情況下,確保超級基站在市電中斷后72小時不間斷供電。
。3)核心網系統(tǒng)
核心網選取性能穩(wěn)定、負荷較低,機房傳輸電源等配套條件較好的現網MSC和BSC設備,通過傳輸電路接入本地核心網。
。4)土建及鐵塔配套系統(tǒng)
超級基站應盡量選在高處建站,確保災害發(fā)生時的廣覆蓋。超級基站機房內應設置安全防范設施,具備門禁、監(jiān)控和入侵報警等功能。
(5)選址和工藝要求
超級基站選址充分利用現有站址資源,優(yōu)選重要基站進行改造。對于抗震型基站,各類設備均應取得抗地震檢測合格證(9烈度),站內設備應采用上下加固的加固工藝,增強設備的抗震能力。
四、通信綜合應急體系
地震災害對移動通信的毀損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中斷電力供應,二是網絡傳輸。針對此情況,中國移動建設的超級基站,一方面通過增加蓄電池組和配套能遇電力中斷即自動啟動的柴油發(fā)電機,使得在電力中斷后通信基站依然能夠正常工作超過24小時;同時,超級基站還配備了能夠遇災自動啟動衛(wèi)星鏈路進行傳輸,即使傳輸中斷,通信基站依然能夠正常工作。中國移動通過建設超級基站力求建立起一套“平戰(zhàn)結合、天地一體、高效協同”的通信綜合應急體系。
為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時的應急通信保障能力,中國移動2011年已經完成全國各省公司應急通信局的組建工作。中國移動根據我國地域、交通、災害類型等特點,將全國劃分為6個大區(qū),形成區(qū)域保障機制,在大區(qū)內指定一個省所屬應急通信局為該區(qū)域的牽頭局,一個省所屬應急通信局為會同局,形成 “牽頭局-會同局-普通局”協同工作的應急保障機制,確保突發(fā)事件情況下的“招之即來、來之能戰(zhàn)、戰(zhàn)則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