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黄a级片,日韩视频一级,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一,久久精品在线视频,91日本精品,国产人妖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

 首頁 > 新聞 > 國內 >

國產手機新出海潮:隱藏風險有哪些?

2014-06-10 10:49:55   作者:   來源:賽迪網   評論:0  點擊:


  在4G產業(yè)升級,全球手機行業(yè)格局大變動背景之下,2014年被認為是國產手機“洗牌”之年。值得關注的是,除了在中國市場“血拼”之外,幾乎所有品牌廠商都計劃在2014年擴大海外市場銷售比例,或者開始向海外進軍。

  向海外市場擴軍的國產廠商

  華為:華為手機6成出貨來自海外市場。在任正非等華為高層強調利潤為先的要求下,華為手機業(yè)務2014年將加大海外市場,特別是歐洲市場的中高端手機出貨數量,其最新的旗艦產品P7發(fā)布會放在巴黎,就是一個明顯信號。

  聯想:聯想年初宣布29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手機業(yè)務,正式開始進入美國等成熟海外市場,隨著今年7-8月份完成整合,預計從第三季度開始聯想將重金投入海外市場。

  中興:2009年中興手機成立了專門針對北美市場的經營部,目前已與美國四大運營商都建立了合作,預付費市場份額進入第二位,后付費市場份額進入前四。隨著對原黑莓設計、安全、交互團隊的引入,預計下半年北美市場出貨量還將明顯增長。

  酷派:在海外市場,酷派之前曾進入印度、印尼等市場,但隨著國產小手機品牌進入后開始無底線價格戰(zhàn),2013年起酷派進入美國市場,2014年目標規(guī)模進入歐洲等發(fā)達市場。

  金立:經過數年努力,金立在印度、東南亞市場出貨量增速明顯,2014年起中高端產品將會加大海外市場供貨。

  TCL:TCL通過收購阿爾卡特手機品牌進入歐洲、南美等市場,目前海外市場出貨量占比超過8成,并在巴西、墨西哥、德國等海外市場份額排名靠前,計劃2014年擴大在北美和歐洲市場的智能手機出貨量。

  vivo:vivo視2014年為“出海元年”,目前已在印度、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和緬甸成立了四個分公司。管理團隊采用國內員工選調+本地化形式,主打社會公開渠道。

  LePhone:作為國產中小手機品牌的代表,LePhone(百立豐)進入海外市場多年,出貨量占比超過6成。隨著國內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百立豐已決定今年加大在印度、馬來西亞等新興海外市場的拓展。

  實際上,國產手機廠商正處于第二波規(guī)模“出海潮”,涉及數十個國產手機品牌。與2006年左右那撥山寨廠商向海外市場擴軍不同,本輪主要以大中型國產品牌廠商為主,質量明顯提高。

  國產手機品牌為何加速出海?

  1、國內市場競爭激烈。中國市場目前已成為全球手機品牌最多、新品最多、網絡制式最復雜、競爭和價格戰(zhàn)最激烈、也最難賺錢的手機市場。沒有海外市場進行利潤“返哺”的廠商,將會在競爭中處于被動。

  2、國際手機品牌衰退。相反在海外市場,由于諾基亞、摩托羅拉、LG等國際品牌近兩年衰退明顯,留下了足夠的市場空檔。利潤高,競爭壓力小,也吸引著國產手機品牌加速出海。

  3、產業(yè)鏈足夠完善。紅米交給聞泰設計和代工,錘子手機由富士康負責結構設計和代工,并且質量與其他國產大型品牌手機廠商差距不大,說明了智能手機產業(yè)鏈分工與協(xié)作已足夠成熟。解決了供應鏈、生產、品控的后顧之憂,國產手機廠商走向國際市場風險大為減少。

  4、洗牌壓力。PC、家電市場競爭歷史和目前格局,就是手機行業(yè)的未來現狀。隨著殘酷洗牌期到來,市場只會存活少數品牌,形成巨頭格局,然后再回到行業(yè)正常的利潤值。而沒有規(guī)模、品牌、海外市場競爭力,一定會首先出局。

  5、國產手機廠商崛起。過去的三年,隨著3G和智能手機普及,國產手機行業(yè)迎來了第二輪“春天”,中華酷聯四家廠商已進入全球出貨排名前八,國內市場更是占據了半壁江山。與10年的2G時代相比,國產品牌與國際品牌在4G時代的技術差距大為縮小,這也加大了國產品牌走向海外的決心和底氣。

  國產手機需規(guī)避哪些風險?

  隨著國產手機企業(yè)規(guī)模“出海”,需要規(guī)避哪些風險?又有哪些已經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

  1、專利戰(zhàn)。專利是中國手機廠商海外擴張過程中最容易遇到的“攔路虎”。影響最大的案例是HTC與蘋果爆發(fā)的專利大戰(zhàn),HTC經此一役后元氣大損,一蹶不振。即使在印度市場,基伍手機也曾被諾基亞在印度市場進行專利狙擊,損失慘重。

  2、質量。如在歐美消費品市場,中國、日本、韓國等企業(yè)都因質量問題摔過跟頭。歐美運營商對手機質量要求極為嚴格,并且一旦出現問題,很可能直接被拉入供應商黑名單,直接出局。

  3、價格戰(zhàn)需謹慎。價格戰(zhàn)是國產手機市場“利器”,但在海外市場很多情況下容易兩敗俱傷。如美國運營商更希望與手機企業(yè)建立長期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在一年兩次的集采中也不會把價格壓的很低,大家都有錢賺,這也是美國是全球手機利潤最高的市場原因之一。而在印度等新興市場,由于被中國手機企業(yè)之前過度價格競爭,很多中國手機企業(yè)不顧產品質量和售后,給中國制造整體“蒙羞”,影響了中國手機的聲譽,讓大家都沒錢賺。

  4、渠道。美國運營商如在品牌、質量、售后、元器件、生產線甚至環(huán)保等方面都有非常細致的要求,門檻相對較高,國產手機企業(yè)需要在“敲門”之前做足功課。而印度、非洲、東南亞市場與中國5-6年前的狀況很像,處于2G向3G、功能機向智能機過渡時期,公開渠道占比非常大。

  5、本地化。海外市場狀況千差萬別,如美國市場銷售的智能手機會與Facebook、Google+、WhatsApp等本土互聯網公司合作,而不是簡單內置。印度等運營商則會希望與終端廠商合作推出本地化金融或者農業(yè)服務。對于國產手機企業(yè)來說,國內的經驗一定不能進行照搬照抄,需要重視本地化合作與運營,提前做好功課。

分享到: 收藏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