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北京遭遇罕見暴雪,這天也是全市提前供暖的第一天。許多人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了,不約而同想到了“12345”這個號碼。也因此,北京市非緊急救助服務中心熱線12345在這一天里就響了21000次。
張罡,男,38歲,現任北京市非緊急救助服務中心協調督辦處主任科員。
張罡已在這工作了12年,最早也是一名接線員。10多年來,他見證了12345呼叫中心的成長歷程,記錄下熱線電話數量、內容的巨大變化。透過這些數據和文字,可看出這座城市的變遷。
賬本故事
記賬
初期訴求
多為自家水、煤、氣、電
張罡是在2000年到“北京市便民電話中心”工作的,當時他26歲。由于曾在公交集團保修分公司工作過幾年,他比其他年輕人看上去更成熟穩(wěn)重一些。那時候,北京市便民電話中心還設在市政府大院里,只有一間幾十平方米的房子,里面有15個人工坐席,20多名工作人員三班倒,一天接七八百個電話。
剛開始接電話的日子,每個接線員的感覺都是相似的——喉嚨干,嗓子疼。“從那時候開始,我就養(yǎng)成了多喝水的習慣,每天杯子里泡點菊花茶或是胖大海。”
那幾年,市民們反映的問題多與自己的切身利益相關,比如家里的水、煤、氣、電出了問題等。還有的人打來電話,是出于對12345這個原先的“市長熱線”的信任。2006年9月29日,正在值班的張罡接到一位劉先生的電話。50多歲的劉先生,曾當過市勞模,可在1999年不幸患了前列腺癌,手術后還一直疼痛不止。受病痛折磨多次后,劉先生甚至產生了輕生的念頭。撥打12345,他傾訴了很多的心里話。
張罡一直耐心傾聽,“可能因為我年齡大一些,能理解對方的心情。我和他聊了一個多小時,開導他。”張罡說,那種情況下,你是不是真誠,一下子就能聽出來,“我跟劉先生聊的每句話都是真誠的。”掛斷電話后,張罡主動聯系衛(wèi)生局,衛(wèi)生局又協調醫(yī)院。最終劉先生在宣武醫(yī)院做了微創(chuàng)手術,折磨8年的病痛得到有效治療。劉先生專門趕到市信訪辦,送來了“一個電話救我命、黨政民心你傳情”的錦旗。
查賬
參政議政
市民關注城市發(fā)展 古都保護
隨著電話量的快速增長以及政府服務理念的加強,2007年,北京市在便民電話中心的基礎上,又成立了市非緊急救助服務中心,呼叫中心號碼仍沿用12345。這也成為當年北京市政府辦的58件實事之一。
“中心規(guī)模擴大了,變成了200個坐席,來了很多年輕人。”張罡說,這一年,市非緊急救助服務中心搬出了市政府大院,安家在朝外南小街附近的祿米倉胡同。也是在這一年,張罡的工作內容發(fā)生了變化,他仍和大家一起值班,但主要幫助年輕接線員解決一些復雜問題,同時寫一些總結材料。
工作崗位的變化使張罡從更宏觀角度看問題,他察覺出這些年來市民的來電不僅數量成倍增加,反映內容也有了很大轉變。市民們參政議政意愿更強了,“有人關注公交月票改革問題,有人對燃氣價格聽證問題提出意見,還有的認為政府應加強對古都風貌的保護……”張罡說,市民們的這些意見經整理后,及時上報給領導。“雖然不好具體說哪一些建議影響了決策,但一些問題的確后來出現了變化。
市民來電的增多,也意味著工作量的增大,即便是深夜,值班的人仍忙個不停。到了凌晨3時,大家都疲憊不堪,中心里有年輕接線員就利用15分鐘的休息時間,跑到胡同里的包子鋪去買幾個包子。那時正是包子鋪第一籠包子出爐的時候。年輕人回來告訴張罡,“包子熱氣騰騰的,特別香。吃過之后,瞌睡蟲也就趕跑了。”長期的夜班,不少年輕接線員對胡同里許多商鋪的作息時間都一清二楚。
算賬
網絡微博
吸引年輕人新渠道反映問題
如今,“12345有事找政府”的口號已越來越深入人心。 “12345”呼叫中心給市民留的第一印象就特別好,一般撥打后5秒鐘就能接通,并且全都是人工坐席回答問題。
張罡和他的同事又一次搬家了,這一次搬到了亦莊,面積達8384平方米。呼叫中心人工坐席增加到300個,有700多名接線員,另外還預留了200個坐席的場地,確保12345一打就通。
“如今我們中心,平均每天接到7000多個電話。我負責總結一段時間的電話記錄,撰寫報送給市領導的《市長電話要情》。”張罡說,他發(fā)現最近兩年,市民們對提供生活質量、享受生活方面的訴求更多,比如不少人關注養(yǎng)老問題、堵車問題、環(huán)境污染問題。前段時間,張罡就根據多位市民的來電寫了一份要情,“主要集中反映的是早餐車問題,大家提到早餐車存在魚龍混雜、真假難辨、超時經營等問題,報上去之后,問題引起了市領導的關注。”
記者昨天跟隨張罡在12345新受理大廳里參觀時,還看到一排座椅上標注著“網絡受理”的字樣。“我們年底就將開通官方微博,以后年輕人可通過這個新渠道反映問題。”張罡還說,他們現在就已經在各大微博上搜尋與12345有關的信息,只要發(fā)布內容里提到12345的,比如抱怨“我給12345反映的問題還沒動靜”這樣的內容,他們會主動聯系博主,核實情況,及時予以反饋。
本報記者許前程 文并攝 J198
1987年 “市長電話”誕生,那時只有1個人工坐席,2名工作人員,條件簡陋。
2000年 更名為“北京市人民政府便民電話中心”,有15個坐席,20多名接線員。
2002年 “便民電話中心”平均每天接1200個電話,全年接電話40多萬。
2007年 在便民電話中心的基礎上,又成立了“北京市非緊急救助服務中心”。
2011年 服務中心受理1982064件來電,處理需要答復的訴求就有48萬件。
2012年 服務中心人工坐席增加到300個,將來會增加到500個,確保12345暢通。
記賬人語
12345的人 都得是北京通
“這么多年,我很少直接與市民面對面,多是通過電話。但我知道,我這里就是政府服務的窗口,我也一直注意自己說話的語氣,注意形象。”
“我們12345的人,都得是北京通。地理、文化、法律法規(guī)都要學,尤其是地理,哪個區(qū)有哪些街道都得熟悉。” ——張罡
賬本評說
整合資源 形成合力 提高質量
王傳頌(北京市信訪辦信訪督察專員):
從最早的“市長電話”,到后來的“市政府便民電話中心”,再到如今的“市非緊急救助服務中心”,這背后體現的是服務理念的升級,更加注重公共服務,為所有來到北京的人提供無差別的服務。
12345這個平臺,可確保市民與政府之間溝通渠道的暢通,也可以說是連接公共服務的供給與需求的紐帶,因為它可以匯集人民群眾的需求、意愿,從而幫助政府制定科學的決策,提供百姓所需要的服務,這也是服務型政府要達到的目標。
如今,所有在京人員不僅可通過撥打12345電話反映訴求,也可以通過網絡、手機短信等多種方式,年底我們將開通官方微博。將來,我們會進一步整合各政府部門、公共服務企業(yè)的電話資源,形成合力;加快處理市民訴求的速度,提高處理訴求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