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變天氣催生產值逾億氣象服務市場
從明年1月1日開始,全省的氣象服務咨詢電話將從原來的“121”升位為“12121”。這個小小的變化,卻關系到眾多市民的切身利益。根據統(tǒng)計,今年一年,全省121氣象電話的撥打量已逾1億人次。
在廣州地區(qū),提供這項服務的是不為人所知的廣州國際專業(yè)氣象臺。然而,除了巨大的氣象電話撥打用戶,這家機構還擁有全省600萬手機短信訂戶,占全國近一半的數量。
這600萬用戶每天都會收到廣州國際專業(yè)氣象臺發(fā)出的氣象短信。訂戶每月需要支付一定費用,這筆費用一年下來超過1億元人民幣,并最終在各通信運營商和氣象部門間結算。
2001年11月,廣東氣象部門開始開展手機氣象短信服務。到近日記者前去氣象局采訪時為止,全省手機氣象短信用戶已超過600萬戶。
截至去年底,與廣東移動合作的SP總量有160多家,月結算金額超過1億元。而根據廣東移動的統(tǒng)計,氣象短信業(yè)務已成為廣東移動客戶數量最多的增值服務業(yè)務。
華南地區(qū)多變的天氣狀況,正在催生一個龐大的氣象服務經濟市場。
天氣短信每年產值逾億元
手機氣象短信只是國際專業(yè)氣象臺的產品之一。其他業(yè)務還包括專業(yè)氣象服務、廣州市“121”電話氣象服務、報紙、電臺等氣象專欄服務等等。
按照氣象部門的說法,廣東省氣象臺主要負責公益性的氣象信息服務,如公眾天氣預報服務;而國際專業(yè)氣象臺則主要提供專業(yè)有償信息服務。
廣東是個自然災害高發(fā)的地區(qū)。平均每年發(fā)生2030次自然災害,其中氣象災害占80%以上。臺風、酷暑、暴雨、雷暴……多變的天氣催生了氣象服務經濟的龐大市場。
在廣州,每天電視臺都會播出由氣象影視中心制作的天氣預報;至少有三家日報每天以固定的版面刊登氣象資訊,還有一些日報也正在醞釀開辟這樣的版面,各家報紙為得到這些資訊每天均需支付一定的費用。
然而,僅僅依靠電視、電臺、報紙等傳統(tǒng)媒體,公眾仍難以方便、快速、隨時隨地了解到當地氣象臺站發(fā)布的災害天氣預警信息和防御指引!121”氣象咨詢電話和手機氣象短信服務應運而生了。
目前廣東地區(qū)手機氣象短信用戶已超過600萬,占全國近一半的數量,并呈現繼續(xù)上升的趨勢。訂戶每月付出的訂閱費用約為1200萬元。
與此同時,“121”氣象電話也走進尋常百姓家。目前,全省撥打量已逾1億人次,用戶數和服務質量在全國氣象部門居領先地位。
尤其是在一些氣象災害的高發(fā)期,氣象短信和121服務就更為繁忙。如湛江市在今年臺風“科羅旺”影響期間,“121”電話最高日撥打量超過45萬分鐘,廣州市在臺風“杜鵑”影響期間撥打量高達22.8萬分鐘,均創(chuàng)歷史最高紀錄。據統(tǒng)計,全省2003年“121”電話的撥打次數為23121887次,總理論計費分鐘數為36074643分鐘。
如果按照撥打每分鐘“121”電話收費1元的價格來計算,這將是一筆極其可觀的收入。
公益與盈利的義利之辯
氣象短信的利潤的確相當客觀。但是,簡單地進行如此這般的推算卻并不符合事實。
國際專業(yè)氣象臺發(fā)展總監(jiān)關小文告訴記者,國際專業(yè)氣象臺每天都定時向訂戶發(fā)出天氣預報,遇到緊急氣象災害時,還會額外發(fā)出警示信息,每月平均向一位訂戶發(fā)出短信35條,“訂戶只需要付2元錢,事實上支付的費用還沒有達到運營商規(guī)定的每條短信0.1元的標準,我們分到的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而每分鐘“121”電話收費1元的計算則根本不能成立,關小文介紹說,從2001年開始,他們就在國內率先推出免收“121”信息費的舉措。
省氣象局局長余勇告訴記者,2003年廣東省氣象局共投入資金近千萬元,對“12121”系統(tǒng)平臺實施升級,提高服務平臺的峰值接入能力,以解決重大災害性天氣和轉折性天氣因撥打量猛增導致難以撥通的問題。目前,使用固定電話撥打“12121”仍然免費。
專業(yè)氣象服務走向市場化競爭
然而,這個龐大的市場雖只露出冰山一角,卻吸引了眾多外資氣象機構。
據了解,在當前政策允許的情況下,美國國際氣象服務公司(WSI)、日本天氣新聞公司(WNF)已先后在廣州、上海開設分支機構,并取得信息咨詢服務的營業(yè)許可證,從事遠洋導航氣象服務。WNF旗下的上海海洋氣象導航有限公司是最早進入中國氣象服務市場的海外機構。由于起步早、技術先進、資金雄厚,該公司在商業(yè)競爭中處于絕對優(yōu)勢,已經占據上海、廣州大部分遠洋航運公司70%的氣象服務份額。
外資氣象服務機構目前僅能在中國設立辦事處,不能成立獨立的氣象服務公司。即使成立專業(yè)公司,由于歷史資料缺乏,不能在我國采集氣象數據等的約束,發(fā)展空間仍然有限。
不過,外資公司在商業(yè)氣象服務上的豐富經驗,先進的設備和高科技的研發(fā)手段,都給氣象服務行業(yè)帶來了比較大的心理震撼。
據悉,《有償專業(yè)氣象服務條例》即將出臺,我國專業(yè)氣象服務市場可能會引入競爭。在今年舉行的全國專業(yè)氣象臺臺長的研討會上,這個話題一再被與會的各地臺長們提起。顯然,氣象服務經濟的市場化趨勢已日益明顯!
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