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低調布局手機支付 “銀聯翼寶”可含10張銀行卡
2012/01/19
關于手機支付陷入主導權之爭的各種議論仍不絕于耳,但是近日《通信產業(yè)報》(網)記者發(fā)現,能夠被各方所接受的手機支付業(yè)務已經在市場上悄然推行。
從2011年10月底開始,一個名為“銀聯翼寶”的業(yè)務“低調”地出現在北京電信各營業(yè)廳,據了解,其由中國電信與中國銀聯共同打造,用戶可免費更換一張UIM卡,該UIM卡金融安全區(qū)內可保存10張個人銀行卡信息,此卡可實現個人銀行卡全部功能,并在POS機上刷卡消費。據了解,該業(yè)務的首批試點已于2011年11月在中國電信北京、江西、遼寧三地分公司展開,并于今年1月擴大到全國十多個省。這意味著,中電信已開始將手機支付業(yè)務實質性推向市場。
標準的交集
據記者了解,在國內手機支付產業(yè)發(fā)展進程中,目前主要糾結于兩個頻率標準的四種近場支付解決方案:一是中國移動主導的2.4G頻率RFID-SIM標準,但銀聯對此不支持;二是中國銀聯主導的13.56M頻率標準,具體又分為NFC、SIMPass和智能SD卡三種解決方案,這三種方案都需有非接觸功能的IC卡芯片作為支付信息的載體,但具體形式又有所不同,NFC方案需要更換具有NFC功能的手機或者在SIM卡上貼膜,因而并不為電信運營商所支持。在剩余的兩種解決方案中,“錢袋網”等公司已與銀聯合作推廣智能SD卡方案,該方案成本偏高,且安全性較差。而據記者了解,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已選定SIMPass技術為手機支付唯一技術標準,該標準的好處是銀行卡信息可以整合在同一張UIM卡上,更加安全,管理也更加簡潔。
由此可見,基于13.56M頻率的SIMPass解決方案是目前各方標準的交集。實際上,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已經基于此標準與銀聯展開了合作,而中國電信在業(yè)務的開發(fā)和推廣方面,又走在了聯通前面。
記者在電信營業(yè)廳看到,“銀聯翼寶”不但具有10張銀行卡的全部功能,另外還包含了消費功能和身份信息核實的認證功能。據該業(yè)務的運營服務公司北京銀達潤和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的常務副總裁潘曉翔透露,目前交易額已經接近每月兩千萬元,用戶數也在快速增長中。
商業(yè)模式安全第一
潘曉翔告訴記者,“銀聯翼寶”支持中國人民銀行從2009開始推廣的PBOC2.0標準芯片,用戶信息是不可讀取,不可復制的,即使手機丟了也沒有泄露危險。據野村綜研通信戰(zhàn)略部的分析師胡意順介紹,在日本,為了保證安全性,DOCOMO規(guī)定用戶消費超過預存款或每超過1萬日元均要輸入4位密碼,并且用戶可隨時鎖定個人移動支付業(yè)務。記者了解到,中國對此也有類似設置。
實際上,在“銀聯翼寶”商業(yè)鏈中,中國電信、銀聯與銀達潤和簽的是三方協議,所有金融交易經過加密直接進入銀聯系統,電信與第三方服務公司均無法讀取相關信息,銀聯向擁有POS機的商戶收取交易手續(xù)費后,再將收入一部分與銀達潤和這樣的服務公司分成。而運營商在其中只收取基本通信流量費用。
尷尬的“低調”
然而,記者發(fā)現,也許正是由于“銀聯翼寶”的“免費”,使其盡管具有顯而易見的應用優(yōu)勢,但在推廣中陷入“不溫不火”尷尬境地。在電信營業(yè)廳內,除一份簡單宣傳單以外,找不到太多“銀聯翼寶”推廣痕跡,其力度甚至不如此前因未被金融業(yè)接受,因而應用受限的“翼支付”。各大銀行和銀聯也沒有認真宣傳。
有知情人士告訴記者,這是因為在“銀聯翼寶”產業(yè)鏈中,電信運營商被置于單純“管道”地位,如何利用好這一業(yè)務,運營商還沒有明確思路;而在銀聯內部,對于手機支付也有很大不同意見,認為手機支付給電信運營商的好處大于給銀聯帶來的好處,手機支付只能給銀行帶來業(yè)務量的提升,卻難以帶來收入。
但是潘曉翔告訴記者,這種情況即將得到改變,由于手機支付能明顯提升用戶粘性,并為增值業(yè)務開拓出巨大的新應用空間,中國電信已經確定將在今年大力推廣此業(yè)務;而銀聯也有望將手機支付列入年度KPI考核,以避免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再次出現在互聯網支付領域曾出現過的因銀聯缺位,導致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大行其道的局面。
實際上,從互聯網走到移動互聯網,“生活中上網”已經變成了“在網上生活”,這也將是手機支付應用的價值所在。
飛象網
相關閱讀: